为探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探寻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新路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自2014年1月6日至3月31日开设了“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新路径探讨”专栏,来自中央及地方科技主管部门、科技开发交流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等科技服务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及专家,就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及相关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此基础上,本报近日举行了一次专题对话,邀请科技部及科技部火炬中心相关负责人、部分科技服务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就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及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对当前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瓶颈进行全面梳理,目的是结合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内容,对今后如何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行展望和分析,为进一步加速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带动区域产业技术升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主持人: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社社长 魏 谷
嘉 宾:
修小平 科技部火炬中心正局级调研员
刘琦岩 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副主任
徐 轶 科技部火炬中心成果推广处处长
赵绮秋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常务副会长
李建华 北京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主任
蒋佃水 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
荀 标 昆山工研院小核酸生物技术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邵 翔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科技管理部经理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
主持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具体到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究竟如何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政府该做什么?市场又能做什么?
赵绮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把技术市场作为突破口,在科技工作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我当时到钢铁研究总院与科技人员座谈时,科技人员喊出了“技术市场万岁!”的口号,今天,我们在看到技术市场的发展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楚它的不足。我认为,目前技术市场的发展落后于其他要素市场的发展。
在促进成果转化方面,有的地方政府走偏了方向,不是在如何激活技术市场的能力上下功夫,而是单纯追求建设各种各样的科技服务机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功能却大同小异。我认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问题不在于建立多少服务机构,而在于提升科技服务机构的能力,在于这些机构在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能起到多大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技术市场,完善技术转移机制。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那么,我们如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技术市场改革,使其能成为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就提出要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30多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我认为,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才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我最近到一些地区调研,走访一些企业,我看到很多地方都建立了产业联盟,我觉得这个形式非常好。因为产业联盟可以解决两个链条的问题:第一个链条是科技成果转化链,即联盟整合各方资源为成果转化服务;第二个链条就是产业链,而且是围绕市场来做的产业链。如果产业联盟能够把这两个链条很好地整合、组织起来,那么成果转化的效果会很大。
蒋佃水:实际上,现在我们说要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和30年前相比,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我们说的主要是长期计划经济造成的技术研发与市场脱节的问题,而现在我们说的是需要解决技术成熟度和产业承接能力的问题。政府现在需要做的是发现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发现市场的需求,做正确的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
刘琦岩: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近日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显示,中国创新能力稳步上升,国家创新指数排名在全球40个主要国家中升至第19位,比上年提高1位。而据统计,去年我国全社会研发资金投入(r&d)接近1.2万亿元,其中76%是企业投入,比一般发达国家都要高,甚至高于美国,与日本持平。这说明我们国家在近几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目前科技成果的供给与社会需求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为供给与需求不能平衡,供给长时间落后于需求。因此,虽然我们的投入在增多,但我们的需求也在放大,用1万多亿元的r&d投入来满足50多万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gdp)显然远远不够,应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与研发投入。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市场化方面,我认为我们还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政策方面的指导,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他们能够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进行资源整合,进行全方位的政策指导;二是扩大市场化的能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业务的专业培训;三是政府要投入建设一批平台,加强资源共享的能力建设;四是加强创新载体的建设,如孵化器、科技园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发挥好单体及协同创新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修小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在于,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直接干预还是过多,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还是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经济的活力、效率因此受到了影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和重要作用,加强二者的有机协调和配合。在资源配置中,市场应当发挥主导作用或决定性作用,但并不等于市场决定一切,因为市场经济中客观存在的市场失灵、市场缺陷,正是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领域。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首先,各级政府都要以支持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己任,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创造良好环境。其次,要大力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服务平台,比如孵化器以及相关的公共服务平台。第三,要研究和出台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包括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等,最终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
完善技术转移机制 缩短科研成果与产业化距离
主持人:有媒体报道称,目前我国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20%,真正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不足5%。究竟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难的症结在哪里?
蒋佃水:我认为“科技成果转化率”这个概念本身就有问题,它是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提出的,强调计划性,而非市场性。我们现在需要强调的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因此,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必须转变理念,变技术推广为技术经营,这两者有天壤之别。首先,前者出发点是专家感兴趣的课题,是专家认为有市场前景的项目,而后者则是消费者、企业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其次,前者的研发方向是从研发者到客户,具有单向性、盲目性,而后者强调双向和针对性。
邵翔: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是两种文化的融合,即科研院所文化和米乐app官网下载的文化的融合。目前我国在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尚未普遍建立基于技术转移的沟通体系及相应的文化环境。技术转移合作存在困难的重要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和双方的文化交流沟通困难。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在价值观和工作理念上与企业有很大差异,如对技术的适应性评价和对技术完美性的不同追求,对技术转移成功条件和必备知识的不同认识,还有管理和决策行为习惯的差异等,都会影响对技术转移的预期和效果。这种差异在双方合作初期尤为明显,有时甚至因此而合作中断,而合作坚持下来的则修订了原有的预期,跨越了文化的冲突。从实践上,通过越来越频繁的交流以及明晰合理的契约,跨越了传统的体制边界并且最终跨越了彼此的文化隔阂。
而从技术本身看,也存在技术集成性和应用性不强,中试环节的投入不够的问题。去年我们对中关村的80多家提供中试服务或者有条件提供这些服务的科技服务机构进行了调研,应该说中试环节能力薄弱已经成为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导致现有的技术成果与企业的技术需求和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难以解决技术进入企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主持人:既然中试环节的缺失是造成科技成果转化不力、科技不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原因,又该如何弥补这个关键环节的不足?
徐轶:目前,我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普遍缺乏中试基地,大部分科技成果只是处于实验室阶段,应用于生产实际还有很大距离。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由于没有进行中试,工程研究不到位、不全面,甚至有些问题还没有探索清楚,就开始盲目转化,从而造成成果转化失败;或者是科研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取得了实验室成果后由于投资过大而放弃了工程化研究和中试的研究,对于这样的科技成果,企业必须进行二次或三次开发,从而延误了成果转化的进程。
在这方面,政府需要加以引导,目前重点是要抓中试环节。我们希望有特色的产业研究院、有民营基础的应用研究所,还有专业孵化器够帮助企业在项目选择、资金衔接、项目技术的熟化,包括对市场的判断能力上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可以说,这些科技服务机构在区域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促进资源集聚和资源共享,政府所要做的工作是采取引导支持的方式,要以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企业是创新主体,而这些科技服务机构也是企业,因此不能简单狭义地理解以企业为主体。实际上,这些科技服务机构、企业的发展还是要与区域发展目标相结合。如果地方政府没有通过科技引领产业发展的需求,没有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无法进行合作,无法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展。我们希望能够找到发展点进行专业的帮扶,即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衔接机制,比如以帮助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而建立的联盟,它可能是一个产业带,可能是开发区,可能是产业集群,也可能是一个更小的县市里的工业园,甚至一个专业的园区。
主持人:为什么说科技中介对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科技中介发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赵绮秋:科技中介是技术市场的一项经营活动,是在技术商品的开发方、供方和需方之间沟通联系、促进交易,并在全过程中提供服务。实践证明,没有技术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就没有科技中介的产生与发展;没有活跃的科技中介,就没有蓬勃发展的技术市场。因此,要研究技术市场,就要了解科技中介,但若把技术市场混同于科技中介,就必然走向片面。
蒋佃水:如果把人才、装备、市场、政策、资金、平台及大量的科技成果等比作“珍珠”,当务之急是用一条金丝线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这条金丝线就是科技中介,只有用它聚集各类要素,使其协同发挥作用,才能加快技术转移,实现创新。科技中介有着双重性:一是市场性,二是科技性。只有方向正确、目标明确、定位准确,符合我国国情,才能发挥科技中介组织的作用。国外科技中介组织有良好的机制,从技术筛选、引进到开发、中试,再到形成商品进入市场,实现良性循环,这是减少企业风险,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科技产业化的一条有效之路。
李建华:科技中介对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有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得到了很大发展。新时期科技服务机构也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要整合一部分科技服务机构,还要走市场化的道路,培育和发展新的科技服务业态。
深化体制改革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主持人:在新形势下如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刘琦岩:改革要围绕两个“体”做好文章:一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有创新产出的主体,二是创新载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都在不断地进行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完善市场导向的创新格局,增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创新和服务能力。完善知识创新体系,打造一支具有世界水平的创新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队伍。深化改革的另一方面要求,就是要改革体制机制、用好政策资源,打造一批创新载体,这些载体必须适应科技新变革的要求,能汇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资源,它们包括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园区、创新型产业集群、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型研发组织、技术转移及交易机构、科技服务组织、创新组织联盟,以及各种新出现的科技创新平台或网络。
主持人:近些年来,面对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需求,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建立起了很多开放性、应用型的工业研究院,这种工研院往往是由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昆山工业研究院就是这样一个工研院,它对带动我国小核酸产业的发展究竟起到了哪些作用?
荀标:在昆山建立工研院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昆山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小核酸产业为例,昆山的小核酸研究从概念孕育到科技成果产业化,再到新兴产业基地化,仅用了3年多时间。2008年10月,昆山建立起全国第一个小核酸产业基地。与此同时,昆山工研院小核酸生物技术研究所揭牌成立。目前小核酸基地集聚了国内该领域众多顶尖人才,形成了“做核酸,到昆山”的产业品牌,为全面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奠定了基石。如吉凯基因已经是国内最大的小核酸技术服务企业;卓凯公司已建成果蝇动物实验室,为多个国际制药巨头提供药物筛选服务;华测公司在开发建设的同时,开始为基地企业提供新药临床前技术服务。从专家实验室里的应用研究到合成及修饰、大规模制备和新药研发、技术服务和诊断试剂、临床前的药理、药效、药代、安全性,再到临床研究、制剂及药品生产,最终面向市场,昆山已基本形成以小核酸为基础的生物医药产业链。
主持人: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昆山工研院进行了哪些探索和尝试?
荀标:昆山工研院借鉴海外技术转移经验,建立起国际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通过技术转移中心的设立,在国内外技术支撑单位和中小企业之间组建了完善通畅的成果转化网络,有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目前,已引进产业链上的企业项目30多个,提供全程增值服务,形成了“预孵化—孵化—企业加速”的全程孵化模式。
此外,昆山工研院还建立了技术供需平台。以昆山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例,其科技文献服务系统联合昆山市科技局、中国知网等优势单位,集成各类文献与服务资源,由工研院出资购买各种科技文献,为昆山市的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文献查询服务,会员单位可以免费使用,目前已经有600多家会员。此外,该平台还提供科学仪器共享、科技金融、专业培训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