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来,中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以其自身艰苦的创新创业、不可替代的突出贡献,成就了一个行业的佳话,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重视,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担当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华东地区,孵化器的作用贡献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每年一届的华东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年会,成为孵化器建设者检阅工作、共谋发展的年度盛会,而年会《论文集》则成为各地孵化器探索实践文字记载的宝贵读本。
本版特摘录第九届华东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年会部分优秀论文,以飨读者。
天使投资在宁波孵化器的探索与实践
经过持续的政府投入和企业创新,宁波市科技型企业已形成了规模和结构梯队型的良性发展体系,既有一批规模超群、实力出众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有一大批规模虽小,但发展前景良好、发展势头强劲的成长型创业企业。对于这些实力型和潜力型企业,资金的短缺成为进一步生存发展的关键。融资困境一直是孵化器以及企业需要直面的严峻问题。
宁波市科技创业中心认真分析了各种条件和时机。宁波地处沿海发达地区,民富市强,民营经济发达,市场机制发育成熟,转变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升级、投资新兴产业的要求迫切。宁波经济对外贸的依靠度高达90%以上,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是名副其实的重灾区,因此,创新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引导和吸引民间资金向新兴产业领域投入,是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宁波民营企业和大批富裕人群积累的大量流动性资金也在迫切寻求新的投资方向。而天使投资恰恰为这些民间资本提供了有效且畅通的投资渠道。
经过一系列分析和走访调查,宁波市科技创业中心决定以中国科技创业计划大赛为操作平台,引进天使投资人模式,并组建宁波天使投资人俱乐部,将宁波丰沛的民间资金向科技创业领域引导,破解创业企业融资难题,为创业企业提供技术、市场、人脉等增值服务;引入专业投资机构的专家顾问,形成有效互动,培养天使投资人熟悉游戏规则和提高投资判断力,帮助降低投资风险,同时也为风险投资机构培养成熟的境外出资人(lp)。
天使投资在我国刚刚起步,宁波市科技创业中心的实践还是摸着石头过河,也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方面考验着创业者和投资者,另一方面也促使孵化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范围。“新三板”以及创业板的推出,为天使投资提供了更多的退出路径,因此,我们有理由对孵化器引入天使投资模式充满信心。
政府创新民营助推人才支撑资本加速
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杭州模式”
“政府创新、民营助推、人才支撑、资本加速”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杭州模式”,是杭州20年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发展的路径提炼和经验总结。政府+民营,是推进杭州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的双通道,政府从体制入手,民营从机制着力,体制和机制创新,造就了杭州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新格局。人才+资本,是引领杭州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的双引擎,人才是孵化孵育的基础,资本是孵化加速的引擎,人才与资本互动,形成了具有杭州特色的科技创业模式。“政府创新、民营助推、人才支撑、资本加速”,16个字概括了杭州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做法、经验、心得和体会。
杭州市政府和科技主管部门通过发展方向引导、政府激励和政策创新,推动了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导师行动、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创新实践等。孵化器主动作为,创造环境,设计体系,推进实务,使杭州成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孵化器”,创业园、科技园、创意园、大创园、留创园、科技房产、民营资源等主动进入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体系,开创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孵化器发展格局。
民营经济是浙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民营经济为杭州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发展带来了强劲的推进力和广泛的投资主体,使杭州孵化器建设生生不息;民营资本是杭州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的最大资源优势和充沛的资金来源;民营机制为杭州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注入了创新的理念和思想,专业化、产业链、资本运作、运营模式创新案例不断涌现。民营,是杭州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资源优势、机制优势、发展优势。
厦门:发挥专业孵化器源头作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通过“全方位”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与厦门光电子专业孵化器在为规范厦门和海西led照明和光电产业发展的市场秩序、促进行业健康飞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较为出色地发挥了光电类企业跨区域集聚策源地的作用,进而凭着一贯的高效服务屡创企业高速成长奇迹,孵化出了乾照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创业板上市企业,也是公认的全国新能源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性企业,傲然屹立于海西潮头。
在举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浪潮中,厦门光电子专业孵化器已经发展成为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的最大亮点。
用10年时间建成一个中国领先、世界一流的巨型光电子专业孵化器,并使之真正成为厦门市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源头,这就是厦门孵化器人孜孜以求并不断靠近的目标。
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推动科技金融结合的探索实践
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始终坚持创新,勇于实践,为各个发展成长阶段的在孵企业提供多层次的融资支持,积极探索具有“杨浦发展模式”的科技金融服务。近年来,杨浦科技创业中心坚持创新驱动,认真剖析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生原因和外部障碍,全面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发展各阶段的资金需求,努力了解和把握金融投融资的周期及融资方式特点,积极与金融机构、创业投资和担保公司进行沟通、交流和互动,寻求实现多方合作、互信共赢的科技金融结合路径。
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是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快速成长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科技金融要素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孵化器创业服务机构履行自身组织使命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有利于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有利于融入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有利于创业园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杨浦科技创业中心的基本思路与做法包括积极争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主动联络和吸引多元主体参与(银行、担保公司、风险投资);先易后难,由小及大,逐步构建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全面梳理和遴选园区重点企业,分批推荐,促成对接;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的合作共赢机制、目标企业的遴选推荐与融资审核机制,融资支持的后续管理与风险控制机制;开展科技型创业企业成长路线与金融支持的效率研究,配合投融资机构共同开发适应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等。
孵化器在区域经济中的角色定位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思考
林旭伟
中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从量变到质变,经过了23年的艰苦创新创业。
如果说,23年前,国家引进推动的孵化器建设,只是一步高瞻远瞩的战略棋子的话,这一步棋的战略意义和战术作用,今天已经呈现且令世人瞩目,而且远不止是呈现于科技领域或孵化器行业。
如同任何一项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事业一样,孵化器建设对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创业者和创业企业的贡献,是日渐实现、渐成共识并不断凸显的。正是因为这些功能和作用的不断凸显并发生聚变,才让我们开始关注孵化器发展中的新机遇、新课题。
而在众多值得关注的新机遇中,孵化器在区域经济中的角色定位显得尤为重要。其原因有三。
一是孵化器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角色。这一结论的获得,有着十分充足的依据。20余年的孵化器建设过程,以超乎想象的耐心和创新精神,培育了一批批创新创业企业,进而形成鲜明的累积效应。这些由孵化器孵化培育的企业,不但具备良好的创业精神和成长性,更因其本土生根发展的秉性扎根一方水土,拥有天然的属地性。这样一批优质的科技企业,到目前已成长为许多上市公司或行业龙头企业。在上海,新涛科技、澜起科技、分众传媒、微创医疗、华平信息等出生于孵化器的成功企业,已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的成功连同孵化器一起,充当了区域经济中的重要角色。
二是随着孵化器对区域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越来越大,孵化器建设日益受到各方重视。有为才能有位,孵化器在整个区域经济的版图上,从被动点缀到逐渐支持再到主动建设,对区域经济或地方政府而言,起主因的是孵化器的作用和贡献。
上海市政府依托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不断加大对形成网络的全市孵化器建设发展的支持力度;徐汇区漕河泾委托漕河泾科技创业中心对所属区域的孵化器以联席会的形式进行整合扶持;黄浦区因其集成电路创业中心和该创业中心毕业企业闻泰集团的快速成长,把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调整为手机芯片设计方向;闵行区率先在上海市推出了区县版本的对孵化器的支持政策《闵行区关于鼓励和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实施意见》。区域经济在自身发展,尤其是在建设创新型区域的新的历史时期,把视线投向孵化器,关注孵化器,进而支持孵化器,加大对孵化器建设的投入和热情。
三是孵化器在未来的区域经济中担当着更为重要的角色。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不断推进,建设创新型城市、和谐社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升级,创造中国经济未来几十年的健康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成为各级政府的第一要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孵化器在各自区域经济中的角色日渐重要。上海已把建设创新型上海战略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
纵观孵化器的发展历程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路径,关于孵化器在区域经济中的角色定位,一般有两种解答。
一种解答是孵化器应该主动服务区域经济,通过自身的作为作用呈现,争取到自身的角色,对自己有一个服务服从于区域经济的正确定位。
现在看来这种解答方式不但正确,而且十分重要。我们在谈到上海孵化器发展的特色特征时,习惯说到广为流传的“上海模式”。“上海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为支点、投资为纽带、撬动全市的创新创业资源,共建孵化器事业。也因为此,上海的孵化器形成了自己的另一大特色,那就是网络化紧密,以协会为载体的全市孵化器组织严密,能有效体现政府意志,有效宏观布局,有机协商协调。正因为这一特色,上海能调动所有孵化器力量,为政府分忧解难,既体现自身价值,也准确地实现了自身的角色定位。
目前,我们正以“点圈面”为框架,通过对覆盖上海市的60个科技创业服务站点的建设,把各孵化器、科技部门的孵化服务职能向社会延伸,形成对全社会科技创业的服务支撑。通过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完整创业服务链,让科技企业从项目到成果转化到商品化的全程服务推进创新型上海建设,形成上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角,并以此为定位全面完善规划孵化器自身工作,编制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二五”规划纲要,带动上海孵化器下一轮的健康大发展。
事实证明,这样的角色定位不但需要我们主动去做,更需要我们以创新创业精神,勇于开拓、勤奋努力,去做到做好,做出实际的成效,满足政府、区域经济的需求,参与到区域经济的大戏之中。
另一种解答则是,区域经济或代表区域经济的地方政府应着眼于长远,着眼于战略大局,重视并不断加大对孵化器的支持力度。
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转方式、调结构”工作的积极推进,地方政府一定会如我们所愿,不断加大对孵化器的支撑支持,因为这是大势所趋,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
尤其是随着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越来越难,越来越无法保持经济的健康增长,区域经济对高新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需求将会越来越旺盛。有需求就有市场,有需求就必须有满足需求的产品或方式方法。纵观20余年孵化器对上述需求的不断满足过程,我们就会发现:或迟或早,或被动或主动,区域经济都将会赋予孵化器创新载体这一神圣职责。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一些地方或许还没有认识到孵化器建设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还需要大力宣传孵化器建设,同时要加强交流。孵化器对区域经济的作用贡献无需求证,只需更多共识,更多支持,更多的同舟共济。
不论哪种解答,对从事孵化器建设的同仁而言,在如此关键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应该也必须形成共识。
首先,不急不躁持续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创业者的工作。这既是孵化器的根本任务,也是孵化器赖以生存的理由。不论我们创新多少服务手段和方式,不论我们如何改善服务政策和环境,其目的都是为了这一根本任务的完成或实现。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确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或诱惑,比如在物业出租利益和寻找好项目好团队之间的矛盾,放弃后者常常使我们的孵化器若干年难有起色。一些地方往往注重招大引强,如果一味迎合满足地方的这种需求,孵化器就成了招商中心的孵化器部,更别谈作为和工作重心。所有的困难都有克服的办法,孵化器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单一的角色,但无论如何,不急不躁持续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创业者的工作是必须的。
其次,提升能力适应新技术新市场的服务需求。尤其当我们把孵化器的角色定位与区域经济紧密连接之后,我们的能力提升更显迫在眉睫。其实,科技创业已经成为关乎政策、技术、市场、资本、人才、产业和区域经济的核心活动及关注焦点,在当今的政策经济环境条件下服务科技创业,能力门槛早已悄无声息地不断抬高。如果仍有人没有清醒意识,那都是因为孵化器掌握着大部分针对创业者的政策资源之故,是这些资源的掌握麻痹了能力提升的紧迫性,或有了忽略能力的条件基础。
能力提升是孵化器绕不去的门槛,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回避或寻找借口搪塞。市场在不断成熟,技术在日新月异,商业模式在瞬息万变,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完善提高孵化服务能力,同创业者一起成长,这样才可能完成孵化服务使命。
第三,加强对区域经济的理解,主动融合加入到区域经济之中。作为孵化器的经营管理者,能否融合加入到区域经济之中,从一个侧面衡量了我们有没有基本的大局观,能不能从宏观出发,认真思考自己的位置和作用贡献,能不能主动担当属于我们的责任义务。与其说这是一种意识,不如说这是新时期做好孵化器的基本保障,也是有能力、有责任、敢于担当的孵化器的基本思路。
需要提醒的是,这里的主动融合加入讲的是现有贡献、作为,是通过对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培养支持,并使其成长为区域创新名片、人才聚集、利税贡献的新经济体。虽然做到这些的确需要大力的支持和大量的资源集聚,但如果我们不能主动做到这些,而一味的等、靠、要支持资源,肯定只会把我们的工作带到更为被动的局面。
第四,惟有获得区域的认可支持,孵化器才可能大有作为。过去20多年的实践证明,许多孵化器只认自己的主管部门,整体只围着科技两个字打转转,结果渐渐地被边缘化。一点孵化楼宇,一些不成气候的企业,若干年风平浪静,这样的孵化器难有作为。
我们必须明白,地方政府对孵化器的支持才是最大的支持。这种支持表面看来只是政策和资金,但更为重要的是把孵化器纳入到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布局之中,赋予孵化器作为创新载体的神圣使命,并使其在创新实践中成为生命力旺盛的市场主体,承担创新使命,承载创业梦想,成为创业平台,优化和推动区域经济布局内涵,从而获得最大的资源,最大的机会,最大可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