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30年-米乐官网app

当前位置: >
吴贻康:情系中关村 促进国际化

来源: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11-26

吴贻康: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名誉顾问。曾任原国家科委委员兼国际合作司司长。先后任驻瑞士、英国科技外交官,驻美公使衔科技参赞,联合国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科技组中方主席、亚洲企业孵化协会高级顾问。原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会长、名誉会长。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国家高新区成立30周年。值此纪念第一个国家高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30周年之际,激起我无限美好的回忆。

在中关村的发展历程中,我曾积极参与了国际化的推进工作,特别是在起步阶段。翻阅当年一些简报和总结,我亲身经历的往事历历在目。一些事情现在看来是理所当然,但是当初是属开创性的工作,正如中国一句老话,万事开头难!

我于1985年底到1990年底退休,曾任国家科委国际合作司司长、国家科委委员,其中头两年还兼任中国科技交流中心主任,所以也便于科技外事工作的统一组织和协调。

(一)推动中关村民办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解决出国难问题

为贯彻中央关于支持“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民办技术产业的发展,扶植民办企业向外向型企业转化,以适应“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形势的要求,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交流中心于1988年3月先后分别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上的四通、信通、科海、京海、科里高、三环、北方、海华等8家主要高技术公司达成为期三年的合作协议。

当时“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有140多家高技术企业,近三年销售额以300%的速度增长,成为我国最大的计算机和元器件市场。但其发展中仍面临许多问题,如投入国际大循环中,将拳头产品打出去,急需开辟国际市场,了解国外市场信息,跟踪国外新产品的发展,建立国外合作渠道,而民办企业在开展对外活动中申请出国手续繁琐,需经区、市层层上报审批,一般需几个月甚至更长,常常贻误商机。

根据合作协议,中国科技交流中心可以提供国外合作渠道和信息,包括可利用我驻外40多个使领馆科技处、组,及与交流中心有合作的社团、公司、企业的关系,还可协助做好技术和智力引进、输出和培训。这些公司的人员出国进行技术贸易活动、出国考察交流和国际展销等可作为与交流中心合作的外事项目,直接上报国家科委审批,可以大大简化手续和时间。当时这也是一种临时措施,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建立,这项工作到1989年2月改由北京市和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办理。

协议草签后立即办成多项实事,如为四通、信通公司迅速办理了6批19人出国立项审批。过去仅审批一项,一般需时一个半月,现只需一两天即完成。经交流中心推荐,北方电脑公司与日本广岛交易株式会社合作生产新型电脑玩具,进行技术论证。组织这些公司1988年6月和8月赴澳大利亚、新加坡参加国际展览、推销产品。1989年赴苏联、波兰参展。根据四通公司建议,拟组织赴美展览以打开美国、加拿大市场。交流中心还整理了各公司需了解国外技术信息和我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可行性,发向我驻外使领馆以收集信息。

经我报请时任国家科委主任宋健赞同,由国家科委副主任蒋民宽和朱丽兰于1988年3月18日晚出席了交流中心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有关公司签约仪式,会上他们还讲话祝贺。国家科委有关单位、8名我驻外科技外交官、北京市科委副主任王世雄、海淀区科委主任胡定淮和各公司总经理出席,共70余人。签约仪式由中国科技交流中心副主任刘东升主持,我在讲话中介绍了合作的意义和内容。各公司领导也很兴奋,京海公司总经理王洪德生动地介绍了出国买技术难,办手续达一年之久,最后使该公司失去了一次竞争能力的事例。他说:“这次协议的签订是国家科委给予民办企业最大、最具体的支持,缩短了我们走向国际市场的距离”。

随后,国家科委考虑要进一步解决全国执行火炬计划中普遍存在的出国难问题,于是由国家科委国际合作司与火炬中心等委内有关单位起草了《对高新技术企业部分科技人员或商务人员多次出国(含赴港澳)的审批手续适当简化办法》。经征得中组部、外交部、国务院外办和港澳办同意后,国家科委于1990年1月上报国务院。当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关于简化高技术、新技术企业部分人员多次出国审批手续》,即凡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根据国家科委发布标准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可按实际需要选定一至五名政治思想好,又有专业技术、外贸知识、外语水平的科技人员或商务人员,按隶属关系,报中组部授权的出国人员政审部门,预先做好审查工作,办妥审批件,可在政审有效期内再次办理出国(境)手续。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外承担火炬计划项目的企业则可选一至二名办理再次出国手续。当时被称为“火炬司令”的国家科委副主任李绪鄂对此十分关心,还叫合作司到管理办法的批准单位对批件中的细节作出解释。至此,在解决出国难的问题上又迈进了一步,有利于国际化工作的开展。

(二)举办中关村电子一条街高技术产品介绍会

在1988年5月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之际,为支持高新技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中国科技交流中心于1988年6月1-2日在中国科技情报所举办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高技术产品介绍会,19家民办和国营公司、科研机构展出105项电子、计算机及通信等产品。外国驻华使馆科技、商务官员和外商、记者对此十分重视,虽然展出面积仅400平方米,但两天内参观洽谈者达千名。美国科技、经济、商务参赞和武官分批来馆逐台参观;苏联使馆先后来过三批,称愿购计算机;前民主德国和印度使馆还组织代表团来参观。外宾对不少产品表示了合作愿望,如中国计算机系统公司的电厂、石油化工用计算机系统和太阳能日光灯,信通公司的时间分割多功能传感器、卫星电视天线,四通公司的四s编辑排印系统,太极公司的2220和北方公司的bf286、386微型超小型计算机,四达公司的中空金属充压“o”形密封圈,九州科技开发公司的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等引起外方兴趣,商谈了购买或合作协议。

1988年6月1日晚,国家科委副主任阮崇民和蒋民宽举行了招待会,北京市副市长陆宇澄和机电部副部长张学东出席。在招待会上,参展单位的领导得以与外宾见面,直接建立联系,洽谈业务。新闻机构也对此活动做了大量报道,为中关村高新技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通渠道做了良好尝试。如太极公司就与美国、苏联、前民主德国、前联邦德国和保加利亚的30多家公司达成意向性合作协议,包括代销产品、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

(三)介绍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香山消夏招待会”

为促进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国际化工作的发展,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技外交要作为打破西方制裁突破口之一”的精神,根据国务委员宋健同志的倡议,经商请外交部同意,国家科委和北京市联合于1990年8月24日在北京香山饭店为驻华外交官举办介绍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消夏招待会”,由国家科委国际合作司和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赵凤桐具体筹备。应邀出席的有21个国家的驻华使节、负责科技和经贸的外交官和部分商社驻京机构代表40余人,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和香港贸发局北京办事处人员,国家科委、外交部、北京市及海淀区有关单位领导和企业家也出席了招待会。

招待会由我主持,首先由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办公室主任胡昭广介绍开发试验区情况。胡昭广说,坚持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以市场导向为原则,试验区已办起了885家各类高新技术企业,两年多来开发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2000余项,已同来自境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创办了50多家三资企业,并在国外创办了10个分公司,今后将继续敞开大门,结交更多朋友,欢迎更多合作。国家科委副主任周平介绍了我国火炬计划,表示要依靠我国科技力量建立起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从而推动高技术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目前全国已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5个,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是国务院第一个批准建立的面积最大、实力最雄厚的高新区。北京市副市长陆宇澄表示,北京开发试验区只有两年历史,尚处于试验阶段,欢迎各国更多企业前来共同参加这项“试验”,开展各种类型合作。

为配合这次活动,会上展出了京海、信通、联想、四通、华科、华海、科海、太极、钛金、北方等20多家企业有关机械、电子、通信、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领域的产品,不少展品引起外宾兴趣。会上还提供了中英对照的《火炬计划对外洽谈的合作项目简介》《北京开发区投资指南》《北京开发区拳头产品集》等资料。

来宾观看了北京开发试验区的录像,在饭店后花园品尝北京风味小吃,欣赏中国民乐和演唱,还举办了跳舞和钓鱼等活动。这次科技外交活动对缓解当时的外交氛围起了良好作用,在宽松的环境里宣传了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和合作的愿望,也沟通了北京开发试验区对外合作渠道。苏联、美国外交官均表示愿在当时国际环境下,努力推动与我国合作,各国外交官纷纷表示将把资料转回国内以促进合作。

(四)促进中关村拓展国内外合作交流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科技创业中心不仅是我国高新技术创新和发展基地,也是我国对外合作和开放的窗口。

我在国际合作司工作期间和退休后,在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工作中,一直都倡导应将高新区和创业中心国际化工作融入全国科技外事工作中去。科技部2001年颁发的《“十五”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应该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基地”,之后在历次科技合作规划纲要中都有这个精神。在我们所组织和参与的活动中,也都邀请中关村科技园区参加,以拓展国际化工作。

1991年10月21-24日,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科技组在上海召开“科技工业园区研讨会”。当时世界上已兴办各种类型科技工业园区400余个,大家都将兴办园区当作发展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国际化的一种手段,并且已成为一种潮流,所以这次会议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外方有pecc成员16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有关国际组织59位代表参加,中方则由发展基础较好的12家高新区和政府官员、学术界、企业界人士32位参加,共91人出席。这是我国批准设立国家高新区后举办的第一次国际工业园区会议。我作为pecc科技组的中美两主席之一,具体负责组织和主持会议。20日晚,国家科委副主任朱丽兰以中国pecc副会长身份举行欢迎宴会,阐述了会议意义和目标。21日开幕式上,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作了题为《科技工业园区发展与合作的广阔前景》的主旨演讲。会上有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作了12个案例报告,反映不同类型园区的典型。中方安排北京、深圳和上海漕河泾三个园区作报告,北京是由开发试验区办公室主任胡昭广作题为《迅速发展的北京新技术开发区》报告。由于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大部分讲的是基本情况和过程,但这是一次国际交流和学习的重要机会,火炬中心会后还将外国案例报告译成中文发给各高新区参考。

1995年9月,我国作为东道主在北京举办了pecc第11届大会,同时也召开了科技组会议,并组织会议代表由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办公室副主任王思红陪同参观上地信息产业基地。

中关村丰台科技创业中心,即北京国际企业孵化器(ibi)是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和火炬中心确定的东南西北中五个国际企业孵化器国际培训基地之一,自2001年起到2017年,每年举办一期国际培训班,采取课堂教学和实地参观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外国孵化器管理人才,从而拓宽了国际交往,促进了技术贸易活动,成为国际化工作的实质内容之一。每期培训班均安排到北京高技术创业中心、海淀园、软件园、生物园或清华园参观,听取经验介绍,也多次请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等到丰台讲课。

我国自1997年建立“中国国际企业孵化器网络”,每年轮流在各地举办年会,丰台北京国际企业孵化器是9个网络成员之一,也经常邀请海淀园人员参加。其中,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国际合作处处长张秀英就曾在2005年广州年会和2006年西安年会上介绍了海淀园开展国际化工作的经验和“走出去”一站式服务的试点方案,与大家交流。

从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海淀园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演变过程中,海淀园的国际化工作不断创新,走在了全国的前头。经过多年实践,海淀园于1994年建立了外事审批“一站式”服务平台,将过去不同部门、不同层次、多个审批环节同时串联在一起,由一个部门、一个窗口统一受理完成所有外事审批事项,真正解决了“出国难”问题,2004年获得了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和火炬中心支持作为科技型企业“走出去”一站式服务的试点单位。2006年,海淀园出台了《海淀园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提供国际合作项目经费,支持企业走出国门。2007年,正式开通了互联互通网络平台ibridge,建立园区与全球创新资源的联通,并与凤凰台合作,打造《直通中国》节目,将米乐app官网下载的介绍出去。2008年,海淀园被科技部国际合作司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称号,这是全国高新区中的第一家。此外,海淀园还是火炬中心科技兴贸和火炬计划重点项目的支持单位、首批国际技术转移依托机构。我参加过2008年海淀园国际合作工作报告会,听取全面介绍,并发言加以点赞。

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于1991年加入国际科技园区协会(iasp),并于1995年成功承办协会年会,以后又多次举办科技园区与企业孵化方面的亚太分会。2001年开始,中关村科技园区每年都举办北京科博会“企业孵化国际论坛”。上述这些活动我都大力支持,应邀积极参加,进行国际交流,结交国际朋友,受益匪浅。

我在2009年到2012年间曾创办了“国际合作沙龙”,选择一些科技合作热点议题,如科技企业走出去、在国外兴办孵化器和研发机构、国际科技合作软实力、科技外事作风和中美科技合作等,邀请有关同志共同探讨,共举办了9次,每次我都邀请中关村海淀园有关同志参加。2009年第一期我选择请海淀园承办,题目是《中小科技企业走出去和兴办海外孵化器》。海淀园还承办了2011年第七期“科技外事优良作风的传承与弘扬”沙龙。我们为此编印了文集,除个别议题不宜公布外,还将历次沙龙发言全文在ibridge网上发布,与同行交流。

在我担任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团科技合作组组长期间,经常与北京市科委主任邹祖烨、副主任王世雄等探讨如何促进中关村国际化工作。鉴于我与海淀园多年的密切合作,2009年海淀区政府还聘我为海淀园的顾问专家。

(五)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关村兴办研发机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外国企业、科研单位和大学开始到我国来合办研发机构,随后跨国公司在华独办研发机构发展迅猛,成为对外科技合作的新问题,引起各方关注和争论,需要对其利弊得失做出分析判断,以便决策。

我于1995年开始跟踪调研此事,也是我退休后在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的主要研究工作之一。根据我的倡议,1995年9月国家科委批准由国际合作司和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联合进行调研,并于1996年3月写出调研报告,且附有典型案例。调研报告认为,中外合资合作设立研发机构总体来讲利大于弊,建议采取“鼓励、引导、扶植”的方针,但也要注意趋利避害。据此,1997年9月国家科委出台了《关于设立中外合资研究开发机构、中外合作研究开发机构的暂行办法》。

1999年初,我们又开始对跨国公司在华独办研发机构进行调查,认为独办总体来看也还是利大于弊。

我在上述两次调研基础上,于2000年初撰写了《外国在中国兴办研究开发机构的调查研究》报告。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于2005年年底完成《对跨国公司在华独办研发机构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报告,并于2006年6月申请作为北京市科委的《与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合作的对策》课题。2007年7月,由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和北京市科委联合举办研讨会,邀请各方人士60余人共同讨论研究成果,大家对所提对策措施表示赞同。

经过十余年的跟踪调研,反复辩论和论证,基本统一了认识。

从宏观和长远观点来看,跨国公司在华办研发机构对我国利大于弊,我们应加强与其合作,争取使其融入我国创新体系,要抓住时机,转变被动地等待其“技术溢出效益”,要千方百计地与其在合作互动中达到“合作共赢”。之后,国家从战略上确定了“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方针,并多次将其列入国家指导性文件。

从战术上则要“鼓励合作,采取措施,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并且当时还提出了8项具体措施。在科技部2007年4月颁布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继续吸纳跨国公司在国家高新区设立研发中心”。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在华最为集中的地方,2006年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关村就设立了115家企业和65个研发机构,基本上都是独立的机构。中关村也采取措施与它们开展多层次、多方面和多渠道的合作。

在整个过程中,中关村一直是我们调研的重点对象。我们曾先后到中关村管委会、清华科技园和ibm研究院、微软研发集团、英特尔、摩托罗拉、朗讯贝尔、ge医疗研发中心、法国电信研发中心等单位作调查访问,进行探讨,从中了解学习了很多,为我们形成研究成果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中关村科技园区也积极参与研讨,从国家制定的方针中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中关村国际化工作始终向前进。我在2014年曾到作为进入“双创时代”标志的海淀园中关村创业大街,参观了车库、3w、binggo咖啡和黑马会等创新型孵化器,看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所营造的创新生态圈。

中关村创业大街设立后仅两年就孵化创业团队1000个,其中外国和海归团队150个;联合国内外企业共建创新联盟、开放实验室;在10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开展跨境孵化;建立了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将创新技术和人才带到沿线国家。

2017年5月成立的“国际创业孵化联盟”,海淀园的瀚海和太库孵化器公司起到了带头和骨干作用,在国际化方面发展迅速。

2017年8月,为纪念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30周年,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举办了“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国际化沙龙”。会上,我听了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主管外事工作的张秀英和黄英前后两任副主任,分别讲了海淀园国际化工作的发展历史和当前进展,甚为振奋。今年5月3日,在国务院办公厅表扬2017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单位通报中,曾三次点名表扬海淀区在推动双创政策落地、扶持双创支撑平台、构建双创发展生态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成效明显。

30年来,中关村科技园区国际化所取得的骄人成绩是一代一代人勇于探索,扎实干出来的。我这88岁的老人为自己也曾出过一份力而感到欣慰!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13019302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100 传真:010-8865612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