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30年-米乐官网app

当前位置: >
渭南高新区:30年追梦赤子 不忘初心

来源: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 戈清平 李杰 周微娟 发布时间: 2018-11-28


位于渭南高新区的渭南市创新创业中心

渭南,南依秦岭、北傍渭河,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1988年,经陕西省政府批准,渭南高新区的前身——渭南经济开发区正式成立。这是我国西部地区第一个经济开发区。1992年又经陕西省政府批准设立渭南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201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高新区。

30年来,渭南人以开疆拓土的勇气,不断“造梦、筑梦、追梦”,在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绘就了一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最美最新的图画。

进入新时代,渭南高新区吹响了“三次创业”的号角,剑指千亿园区的目标,勾画出打造国内一流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的新蓝图。


渭南高新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与国家高新区同步成长

与改革同频共振

渭南因地处渭河以南而得名,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除了母亲河渭河的哺育,更是吸收了华山的灵气。正是这样优良的地理位置和生态条件造就了渭南过去的农业文明。

新中国成立以后,渭南一直以发展农业为主,是一块未曾开发的“处女地”,后不断发展,成为陕西省的农业大市。

随着工业化的逐步推进,渭南需要改革,更需要加速工业化进程。但无工业基础、技术储备,渭南的工业化道路如何走?

转机出现在1988年,当时国家希望发展煤化工行业,因渭南蕴含大量的煤矿资源,于是国内首个大型煤化工企业渭河化肥厂就在渭南这个“大农田”里开建了。

但如何加快推动渭河化肥厂做大做强?当时的渭南市委、市政府组建了渭南经济开发区,专门服务渭河化肥厂,这成了我国西部地区第一个经济开发区,也成了后来渭南高新区的前身,正式拉开了渭南高新区“一次创业”的序幕。

2002-2015年,西部大开发逐步向西推进,此时国家高新区开启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渭南高新区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二次创业”历程,相继引入金钼股份、陕西北人、中联重科等大中型国企。

在这个阶段中,渭南高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迈入了快车道,主要经济指标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翻了4番,并于2010年成功晋升为国家高新区。

从2016年开始,为提升创新发展动力,打造国内一流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按照科技部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省市追赶超越要求,结合区情实际,渭南高新区自我加压,启动实施了‘三次创业’,明确提出,到2020年底建设千亿园区的奋斗目标。

渭南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朱忠效表示,建设千亿园区的奋斗目标是渭南高新区审时度势,顺应改革需求,因地制宜做出的决策,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后提出的新目标。

如何实现?渭南高新区的决策者提出,将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作”,坚持“特色、集群”的产业发展思路,通过规划引领、产业带动、科技支撑、创新驱动等举措,加速产业聚集。

目前,这一发展思路已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渭南高新区相继获批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国3d打印产业培育示范基地、中国医学3d打印技术创新发展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陕西省3d打印技术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逐步形成了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集群。

30年筚路蓝缕,渭南高新区历经几代领导人的努力奋斗,始终不忘初心,围绕着“高”和“新”做文章,不断集聚高新技术企业,营造最佳的创新创业氛围,深化服务意识,以“店小二”的角色为企业服务,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也探索出了在肥沃的西部“农田”里发展高新事业的新路子。


渭南高新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从工业园区到产城融合的蝶变

经过多年的发展,渭河化肥厂已成为了今天的渭化集团,成为了现代煤化工和新一代煤气化技术应用的先行者。

此外,亚洲最大的钼化学产品加工出口基地——金钼化学也在渭南高新区设立了分公司。目前,园区也建设了新型煤化工、钼化工生产研发基地,形成了关天经济区最大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同时,渭南高新区还引进了以中联重科、北人印机、中信重工为龙头,重点建设了土方工程机械、凹版印刷机械、特种机器人加工基地,形成了健全的装备制造产业链条。

但随着中国经济逐步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渭南高新区也在思索如何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虽然以渭化集团为代表的精细化工产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为推动渭南市工业发展和渭南高新区起步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但我们还是决定在2025年前将渭河化工企业搬迁出主城区。”渭南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薛清军如是说。在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下,他们必须积极筹划化工企业“退二进三”,并将积极发展3d打印和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这是渭南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阵痛”,也是对高质量发展的深刻领悟。


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

实际上,在过去几年里,渭南高新区在转型发展上正面临绝佳的历史机遇。

首先是在国家层面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渭南这个处于开放前沿的城市赢得了历史机遇,为渭南转型升级,向西开放发展提供了绝佳机会;国务院已正式批复《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重要节点的渭南,特别是地处西渭融合前沿位置的渭南高新区,城市建设必将迎来大发展大跨越的黄金战略机遇。特别是渭南作为革命老区,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实际,既有高质量发展、实现追赶超越的压力,也有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其次是从陕西省市层面来看。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发展汽车产业,到2021年形成300万辆整车产能规模的宏伟目标,渭南承担了发展30万辆的计划任务,为渭南高新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注入了强大动力。

从渭南高新区实际来看,今年是建区30周年,新的发展阶段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位高新区。

面对这些有利因素,渭南高新区自升级以后,就加快了新兴产业的培育,重点培育发展了以3d打印、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描绘了一幅清晰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蓝图。

在渭南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内,记者见到了陕西聚高增材制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长全。石长全称,他们公司是利用西安交大的科研成果,致力于骨骼等生物制品方面的3d打印。“成品能有效替代钛合金等材料,不仅能够根据骨骼的不同形状进行打印,而且价格还便宜。”石长全对3d打印在医学上的应用前景充满信心。

据了解,目前渭南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已是国内建设最早的专业园区之一,并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钢研院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72位新材料专家、43位3d打印专家常年服务园区;引进了西安交大卢秉恒院士团队、西工大黄卫东教授团队等7个国内顶级的3d打印团队;建成了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增材制造国家创新中心渭南中心、陕西增材制造协同创新研究院、金属粉末工程技术中心等一批国家级行业研究中心,孵化了陕西瑞特、陕西恒通、陕西智拓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国医学3d打印技术创新发展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陕西省3d打印产业示范基地、陕西省3d打印技术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等众多牌子是国家对渭南高新区发展3d打印产业的最大认可。

除了在3d打印方面下功夫,近年来,渭南高新区正全力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这与陕西省明确将汽车产业作为重点打造的支柱产业之一的规划一脉相承。

目前渭南高新区已规划建设了4000亩新能源产业及应用示范基地,重点发展动力电池产业,鼓励动力电池企业投入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全力打造动力电池第五大产业集群,将渭南建成西部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同时,在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过程中,渭南高新区还集中优势资源延伸拓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整合现有工程机械产业资源,完善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等领域重点,积极构建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制造的全产业链布局,千亿新能源产业及应用示范航母已蓄势待发。

目前,渭南高新区已推进实施了总投资150亿元的沃特玛年产10gwh动力电池项目,天臣年产12.4gwh锂电池及pack项目,星美年产10gwh电池及pack项目,三大企业规划总产能将达年产32.4gwh动力电池和17.8gwh派克,全部建成达产后产值超过800亿元。

截至目前,渭南高新区已形成产能10.7gwh,其中:沃特玛一期3gwh项目已经投产达效,二期项目5gwh生产线建设正在设备安装;天臣一期二期4.4gwh已经投产达效,三期8gwh锂离子动力电池智能生产线全面动工建设,2019年3月投料试产;星美一期3.3gwh建成投产,二期正在完善项目可研,年内将开工建设;特别是陕西帝亚纯电动乘用车制造项目正在加快推进,2019年整车有望下线。

2017年,渭南高新区新能源产业已实现产值52.0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8.6%,已成为园区工业增长的强劲动力。


中信重工渭南基地的工人正在调试消防灭火机器人

此外,随着国家高新区进入“三次创业”的深水期,渭南高新区的决策者认为,产城融合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据此,近年来渭南高新区科学规划,全力推进产城一体化进程: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积极探索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借助比邻西安市临潼区零口镇的优势,打破行政区划禁锢,在零口镇西潼高速公路以北,零河两岸共建“渭临经济协作区”;依托渭南高新区精细化工和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利用华州区瓜坡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和充沛的产业发展空间,启动建设渭南高新区东区产业园;借助富平、蒲城、临渭交界区域充沛的土地资源,共同建设渭南高新区渭北产业园。

在城市配套方面,建成了渭南万达广场,使之成为陕西东部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商业中心;恒大、中海、富力等知名地产相继落户建设;西海公园湿地项目9553亩征地任务已经全面完成,项目建设正在加快推进;渭清公园项目建设加快,已部分开放;红星美凯龙家居生活广场、红星美凯龙·欧丽洛雅项目加快建设。

在环境建设方面,积极推进“森林高新”,顺利实施敬贤公园、乐天大街、310国道、胜利大街等绿化项目,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6.48%。

一座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正在八百里秦川上悄然崛起。


创客们在发挥创意,进行思维碰撞

改革创新不动摇

创新生态日益优化

“改革需要勇气,创新需要源泉。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自主创新的高地,国家高新区历经多年发展,努力践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论断,并在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充分发挥了标志性的引领示范作用。”渭南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一面旗帜,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最为主要的战略力量,成为引领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先导。

“可以说,渭南高新区走过的和正在走的路正是国家高新区发展的缩影,是改革的生动实践。”朱忠效对此非常肯定。渭南高新区能勇立潮头,成为城市经济的发动机、区域经济增长极最重要的法宝就是坚持科技创新,这对于欠发达的渭南更是重中之重。

渭南高新区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不断付诸实践,也结下了丰硕的果实。

数据显示,2017年渭南高新区科技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96%,申请发明专利84件,实现技术合同交易6770万元,增长65.4%,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家,引进先进技术成果10项。

在创新平台上,3d打印培育基地获批国家众创空间和国家级服务型示范平台,双创中心荣获陕西首届金孵奖,11家小微企业孵化运营。2017年园区累计建成省级科技创新示范平台8家,省市级平台数量占渭南市的90%以上。

目前,渭南高新区已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金”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制定出台了《渭南高新区科技创新创业政策》,加大对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吸收再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园区内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

渭南市创新创业中心总经理马定宇表示,他们正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功举办国际创客马拉松、西交大“西迁新传人”青年创客训练营等活动,为此还获批为陕西省青年创业孵化基地。“现入驻在孵企业79个,孵化企业11家。”

除此之外,创新创业离不开智力支持。为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渭南高新区突出人才优先发展,制定了人才特区建设规划,推进省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形成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的工作机制。加强校地合作,持续开展柔性引才,与西安交大、长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知名院校加强合作,为高校专家学者转化研究成果和企业培训人才搭建广阔平台,培养造就一批西部一流、国内有影响的高层次人才。

目前,渭南高新区拥有高层次人才3331人。其中,博士108人,硕士1312人;国家级人才4名,省管人才9名,市管人才65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

数据是最有力的佐证。2017年,渭南高新区实现经营总收入504.65亿元,同比增长24.6%;工业总产值完成422.85亿元,同比增长11.87%;生产总值实现162.33亿元,同比增长1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9.6亿元,同比增长18.2%。财政总收入完成6.37亿元。连续3年争先进位。

对于未来,渭南高新区的目标是:着力建设国家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加快“三次创业”步伐,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早日建成千亿园区,努力在新常态下实现渭南高新区发展的新跨越。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13019302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100 传真:010-8865612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