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精神推动技术转移——访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科技公使衔参赞陈富韬-米乐官网app

工业和信息部火炬中心
以改革精神推动技术转移——访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科技公使衔参赞陈富韬
  他风尘仆仆、万里迢迢,应邀从英国来到福建,参加我省举办的主题为“知识产权助推经济转型,促进跨越发展”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向相关人士作了“英国专利技术转移的做法与启示”专题讲座。抓住难得的机会,记者专访了这位资深的科技外交官,倾听了他对英国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的研究与思考。
  “没落帝国”科技实力依然强劲
  谈起英国,人们往往很容易与“没落帝国”联系起来。但陈富韬的研究结果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他认为,英国科技水平仍不可小视,“没落帝国”科技实力依然强劲。
  陈参赞用具体数字加以说明:有关研究报告表明,目前英国在生物科学、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水平均居世界第二位;数学研究、物理和工程研究居世界前五位;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人数仅次于美国;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大学数量也仅次于美国。在拥有的三方专利占世界比例上,2006年位居世界第五,占4.3%,而这一年中国仅占0.5%;2008年中国虽有了较大的进步,三方专利达526件,也只占世界1.1%。可见,英国科技基础科学实力雄厚,科研效率较高。
  但陈参赞同时指出,多年来,英国也存在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产业技术开发和利用相对滞后的弱点,许多科研成果被美国、日本、德国等其它国家引进,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如青霉素,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发现后,用了10多年的时间到处游说,寻找赞助和支持,最后专利被两位美国人买去,使青霉素得以批量生产。弗莱明与两位美国人一道,于1945年同获诺贝尔医学奖。现在,英国人使用的青霉素,还要向美国人交纳专利费。如何实现科技成果在本国的产业化,成为英国朝野近些年来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给研究人员足够经济激励
  事物越辩越明,出路在于变革。陈参赞指出:通过反思总结,近些年来,英
  国为了推动本国的科技成果转化,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诸多改革措施中,其中突出之一是:从有利于知识产权开发利用出发,规定政府研发投入所产生知识产权的归属,确保研究人员得到足够的经济激励。
  他介绍说,1984年,英国政府改变了过去通过国家设立的公司——英国技术集团(btg)来推动知识产权转化的做法,打破了该公司对大学科技成果的垄断经营。英国政府明文规定,由公共资金支持的研究活动产生的知识产权,原则上归开展相关研究的单位拥有,而不是归出资的公共部门所有。因为具体研究单位更了解研究成果的商业价值,成果归其所有,有利于商业化开发利用。政府同时规定:研究单位在拥有知识产权的同时,必须有效地保护、管理知识产权并积极履行商业利用这些知识产权的义务,政府出资部门有权对研究单位商业利用知识产权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这样做,不仅对广大科研人员从事科技创新是一个极大的激励,也对各发明单位与个人将知识产权商业化给予一定的压力,促进知识产权的商业开发利用。各大学也根据这一精神,制定了知识产权归属的激励机制,许多大学通常通过一个分配公式,将知识产权经营扣除成本后的净收益,按一定比例在大学、下属学院和发明人间分配。英国最著名的剑桥大学就规定:科研成果商业化后的收益80%归研发个人。
  弥补市场缺失的功能
  陈参赞进一步介绍说,英国推动技术转移的另一个突出的做法是:创新性企
  业可获得政府多方面的的资金支持,但在扶持创新性企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不是大包大揽,而是重点“弥补市场缺失的功能”,以有限的资金,介入高风险的种子和先期种子阶段,引导风险投资。政府的投资以fundoffunds(综合基金)形式出现,以达到既扶持创新企业发展、又规避风险的目的。在政府介入的各种风险投资基金中,政府只定宏观方向,吸纳各界意见,不介入、干涉具体业务,以便充分发挥执行管理单位的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英国不少人认为,与美国相比,自己并不缺乏技术,缺乏的是足够的资金和成熟的风险投资群体。”陈参赞回顾了近些年来,英国政府为“弥补市场缺失的功能”,所做的一些有影响的事情:
  英国贸工部(dti)于2000年发起建立“英国高技术基金”(ukhtf),专门投资早期高技术企业。贸工部投入2千万英镑,从社会吸引了机构投资者1亿6百万英镑的投资,使基金规模达到1亿2千6百万英镑的规模,作为fundoffunds,委托westportpe专门管理。该基金只能投资总部在英国的企业。贸工部期望通过建立这样的基金,带动和鼓励英国的机构投资者,提高他们对风险投资的兴趣,从而促进英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
  2002至2004年间,英国各个大区纷纷建立起“风险基金”和“早期成长基金”。
  各个早期成长基金的单个项目平均投资水平为5万英镑,最多不超过10万镑,一般与私营投资人共同投资,主要投入高技术领域的初创公司。
  在总结早期各基金经验的基础上,从2006年开始,英国政府又成立了9个“企
  业资本基金”(enterprisecapitalfund)。政府采取招标形式选择合作者,要求竞标者筹集不少于政府投入一半的私人投资,政府对每个基金的投入最多不超过2500万英镑。这些企业资本基金致力于投资英国早期高风险中小企业,投资规模从100到200万英镑之间,为期大约十年。联合政府已承诺:在未来的四年里,对这类基金计划继续投入2亿英镑。
  2009年,英国政府又宣布:建立“英国创新投资基金”(ukinnovation
  investmentfund,ukiif),由政府投入1.5亿英镑,希望吸纳私营资金参与,以fundoffunds(综合基金)形式投入,对每笔具体投资没有200万英镑上限的限制。这一基金主要用于支持生命科学、低碳、数字技术和先进制造等英国具有优势的重点领域,为期12至15年。通过公开竞标,hermespe和europeaninvestmentfund被选定为这一基金的管理者,其中hermespe管理的基金将主要投资低碳领域(政府投入5千万,hermes投入7千5百万),eif管理的基金将主要投资生命科学、数字技术和先进制造等领域(政府和eif各投入1亿英镑)。
  不久前,英国政府又推出促进技术转移的新举措——成立国家技术与创新中心,最终目标是建立6到8个中心。首批(至2012年)将建3到4个中心,tsb四年投入2亿镑,领域包括高端制造业、能源与资源效率、交通系统、医疗卫生、信息通信、电子光电子和电力系统,
  从“技术转移办公室”走出
  陈参赞指出,英国政府通过解决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成熟的风险投资群体,来促进技术转移,近些年获得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为了让对方更好的理解,他例举了帝国理工大学等作为案例加以说明。
  谈到帝国理工大学时,他说,帝国理工大学1986年于成立了帝国创新公司,其早期功能相当于技术转移办公室。2005年公司私募融资后,开始独立于大学运营。公司于2006年上市融资,目前已成为一家集技术转移、企业孵化、创业投资功能于一身的公司。公司通过以下工作流程为创新提供服务:通过与帝国理工科研人员定期、广泛接触,发现有潜在商业价值的发明;对于有价值的发明,投入资金申请专利,维护专利;进行产品验证:1)展开市场研究,对ip进行经济可行性判断,预测产品的市场前景和竞争情况,2)确定概念验证战略,包括制造样机、得到支持性数据,展示产品的性能和商业价值;确定合适的技术商品化战略,寻找对技术感兴趣的买家,谈判合作条件和付费方式;对于用途相对广泛的技术,成立派生公司,公司一般由发明人担任cto,外聘有经验的企业家任总经理;提供企业孵化服务(换取公司股份);然后向新成立的公司提供种子资金,扶持企业成长,经过大约一到三年的孵化,将新公司交给投资团队接手管理。目前,公司的技术转移团队每年大约处理350项发明披露,其中大约有四个会最终成立衍生公司。帝国创新公司业绩喜人,2007年净资产5360万英镑,2008年8030万,2009年8560万,2010年9110万;目前持有81家公司股份,2010年在20家公司投资1400万英镑,其中持有respivent公司13.4%的股份,去年上半年以950万英镑卖出,税后盈利550万英镑。
  做好技术转移五点建议
  因陈参赞下午就要赶回去,我们最后请他根据多年对国外技术转移的观察与研究,谈谈如何做好技术转移工作的建议与意见。陈参赞一口气说了五条:
  一是选好最佳介入时间。他认为,技术不同于于普通商品,从低到高有一个
  开发培育的过程,加上西方国家对我国有高技术出口限制,我们应注意时效性,考虑何时介入、如何介入。一般在对方鼎盛期是难以介入的,而当对方处于困难期时是介入的良机。看准了动作要迅速,我们往往就因为动作拖拉,丧失了一些好技术转移的良机。
  二是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到英国研发密集区周边设立研究院,直接利用当地大
  学的科研资源,实现技术转移。美国、日本一些知名的企业就是这样做的,收获不小。
  三是投资当地的初创公司,与他们合作建立创业基金,致力于到中国发展的项目。一旦成功,可以省得技术转移过程中的许多麻烦,花小钱办大事。
  四是熟悉国际技术转移的规则和习惯,必要时请专业中介机构提供服务。一
  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国情,国外中介服务相对完善,只要给予适当的报酬,会服务得很到位,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五是对跨国公司提供的技术转移要慎重对待。不少事实证明,对方是不会把
  最先进的技术转移给你的,让你成为它的竞争对手,占有它拥有的市场;对方提供的技术很可能是过时的,容易使接受方走进其所设下的陷井。(黄世宏)
分享到:
工业和信息部火炬中心
部委链接:
地方链接:

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院    邮编:100036 联系电话:010-68209024 传真:010-68209025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