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海:在厦门从事孵化器工作的难忘岁月 -米乐官网app

banner

> > 正文

    孙大海:在厦门从事孵化器工作的难忘岁月

    发布时间:2017-07-15 22:45:45来源:作者:

      孙大海,天津滨海新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曾任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主任、中国高新区协会创业中心专委会主任委员。

      从1979年16岁考上中山大学至2000年,我在大学学习、生活、工作前后21年。博士生毕业后还到美国、英国的大学访问研究。我从来未曾想过有一天会离开宁静的校园,直至2000年投身到火热的孵化器事业。

      2000年5月,组织安排我离开厦门大学,告别教授生涯,到厦门市科委报到,担任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助理兼留学人员创业园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当年10月,全国留学人员创业园网络年会在成都召开。会议进行到选举全国留学人员创业园网络主任单位及下一届全国留学人员创业园网络年会举办地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举手发表意见,表示厦门方面没有收到任何通知,希望也能参加竞选。经讨论并请示徐冠华副部长、石定寰秘书长及张景安主任等出席会议的领导同意后,虽然事先没有任何准备,我还是信心满满地上去演讲了3分钟,一一细数厦门的优势。令人惊喜的是,第一轮投票厦门就桂折一枝。

      2001年2月,我兼任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主任,立即着手推动解决一些阻碍孵化器发展的体制问题。当年11月,我被提任管委会副主任,立即推动市政府出台《厦门市引进留学人员若干规定》,在当时财政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定下由市财政给予每位到厦门创业的留学回过人员10万元扶持资金,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资金。有政策“傍身”,工作的底气一下子就足了。

      鉴于我国孵化器事业的蓬勃发展,我还萌生了在大学建立一家孵化器研究机构的设想。在取得科技部火炬中心和厦门市科技局支持后,经与厦门大学协商,于2001年12月在厦门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孵化器研究机构--厦门大学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中心,由厦门大学林昌健教授挂名兼任中心主任,我担任常务副主任负责具体工作,科技部火炬中心高新区管理处处长唐凤泉和李楠林同志分别担任副主任和秘书长。研究中心成立后,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系列论文及专著,研究成果获3项厦门市社科成果奖。编写出版了70万字的《孵化器发展报告》,并举办了全国孵化器主任培训班。

      在负责孵化器相关工作一年多以后,我组织讨论、起草了《厦门经济特区高新技术园区条例》和《厦门经济特区鼓励留学人员来厦创业工作规定》,这两个条例初稿经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后,提交市人大讨论通过。该规定呈现史无前例的突破,一些条款如“申办有限责任公司,其注册资本起点为三万元人民币”,“持中国护照可注册内资企业”后来陆续被全国其他地区借鉴。

      空间、品牌、政策有一定基础之后,创业中心应该要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当时,我们紧紧抓住条例突破、被科技部当作典型的机会,大力宣传并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业文化。2002年在厦门创业园创业大厦落成之际,我们提出了“激情孵化梦想,创新成就未来,智慧孕育财富,诚信缔造伟业”的创业口号。

      相关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相关工作得到科技部火炬中心的充分肯定,同时也得到全国同行的肯定。2004年5月,在成都举行的全国高新区协会理事大会上,经过无记名投票,我当选第三届创业中心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06年1月14日,一个特别令人难忘的日子。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莅临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详细观看了孵化成果,视察了两家在孵企业,并与园区创业人员交谈,详细了解创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创业中心针对创业人员特别是留学人员在企业管理和市场开拓方面多给予辅导,政府部门在政策上应给予倾斜。总书记的视察极大地鼓舞了孵化器及创业人员,在全国掀起了创新创业的新一轮高潮。

      2006年4月,市委书记何立峰到厦门火炬高新区调研,我向他提出在火炬(翔安)产业新区建设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以此吸引台湾创业者到大陆创业的设想,希望市财政能够支持,这个想法得到何书记的支持,当时就在会上拍板同意。最终,厦门市财政总计拨款2.4亿元,建设了面积超过18万平方米,当时也是国内规模最大、面对台湾创业者的孵化器。全部工程落成后,万钢部长专程到厦门为育成中心挂牌。

栏目导航

网站地图